《我在印度,接近天堂,看見地獄》:擁抱混亂。

| on
8:58 PM
吉隆坡飛往北京,2019。

「我一心只想著目的地,忘了享受旅程。」——
《我在印度,接近天堂,看見地獄》

書中的這段話,令我無限回放那一段在路上的日子。
因為在過去一年,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,每個月幾乎都在飛行。
也因為航空公司給家庭成員的福利,我的出行常常可以選擇舒適許多的商務艙。

但其實說來很可笑。
我常常一個人在舒適、服務周到的商務艙裡感到難以放鬆和安心。
不是因為空服員為難我,也不是因為任何外在壓力。

而是,我常在思考飛機落地之後的事情。

怎麼快速通關、拿到行李、手機準備好換卡了沒、怎麼最快打到車、怎麼安全抵達。
這一連串的「完美」思路下,神經怎能不緊繃。
思考得太多,以至於我從來都只想著快點到達目的地,而不是享受當下的一切。

淺眠的我,常常橫躺在位置上也不得入眠。
耳邊往往只有飛機高速前進的聲音,但我的內心裡卻好似有個黑洞,找不著填補。

那時候的我,只明白眼前有許多問題待處理,但自己卻好像什麼都做不了,深感無力。
但現在回頭才發現,原來一切的無力都源於我自己無法「控制」事情的來去。

所以無力。

常在独自飞行的时候,都會打开电脑,敲敲打打地鼓搗我的电子日记。
我從來沒有寫日記的習慣,可過去一年我卻需要這樣的方式去緩解我的情緒。
尤其一人飛行的時候,腦洞總會無限放大,大到令我自己恐慌。

 I know something was wrong. But I didn't follow my heart. 

只有身邊非常親近的人才知道過去一年對我的影響何其大。
身心靈都身處在不健康的狀態裡,無法自拔。

但其實身處其中的我,非常清楚問題的根源。
只是,還沒到醒來的時候。
最後索性放棄,任憑自己隨著混亂去,嘗試把握著一點點的快樂。

每件事都有他的時間點,該經歷和承受的一件也不會少。
無論身邊的人多苦口婆心,最後還是自己有自己的意志能決定。

該走出來的時候,你會知道的。

對於那段不知道該用什麼形容詞的日子,我常常覺得自己似懂非懂,不知道怎麼精準地形容。
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。
太過於想控制混亂的我,卻忘了混亂是不可控的。

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知道自己應該要「擁抱」混亂,而不是嘗試控制它,非得找出什麼解決之道。

人生不會永遠只有對的選擇和決定。
再光鮮亮麗的人,也會有做錯選擇的時候。
這社會或許有把尺量丈著所有人,但其實它早已不是絕對的標準。

更多的時候,這把尺不過是成為了一些人用來進行道德綁架的工具。

我們活在一個虛擬和現實交錯的新時代。
這個時代的一切似有若無。
一些本該讓人更接近彼此的工具,卻讓現實中的人都疏遠了彼此。

永遠,永遠,都不要只以一個角度看同一件事。
考慮事情的多面性,解讀每個人的立場和角色,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事情的原貌。

謝謝這本書,撫平了我仍無法忽視的傷疤。
也謝謝自己,願意正視,並且面對。

你呢?
是否還在閃躲些什麼?

我的阅读清单。

| on
5:26 AM
小林年度阅读清单

一直都答应了大家要整理阅读清单出来,但拖延症发作得很彻底。
常都会接到大家的发问,关于我在看的书等等。

2018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年完成20本书。
2019年对自己更狠了一些,一年30本。

两年时间,各类书籍我完成了50本。
当然不涵盖在网络上看的文章,还有重看的书籍等等。

每一本书在阅读完毕之后,我都会写一个简单的读后感,包括简单记录下书名和作者等等。
这么做其实对于我现在对于要分享是挺有帮助的。
而一些再重复看的书籍,也可以再对比前后的读后感。

即使是同一本书,在不同时期看,也会有不一样的想法。
甚至看见更多细节。

定下这个目标一半是因为自己喜欢阅读,另一半是工作需求。
大量阅读不仅可以更加熟悉一些语句的用法,甚至是写作上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加强。
最重要的,是每一本书带来的力量和知识,都是很大的。

当然,看书不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数字性的指标。
单纯追求数字便会错过了享受于书里内容的时光。
设定目标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,培养阅读的兴趣。

而我定下这个目标也不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证明什么。
阅读量比我还多的,真的大有人在。
所以要是觉得这是篇显摆的文章,现在可以点击退出咯~

旅行良伴,Kindle。

原本的是我是挺抗拒电子书的。
大概是出于对实体书的喜爱,还有那在手上翻页的感觉。
但随着生活的方式改变,在一些国家要买到我想要的中文实体书是有一定的难度。
而在E的介绍下,我拥有了人生第一个Kindle。

说实话,这大大减轻了我旅行的随行重量。
只是不方便的地方还是有的。
很多涉及敏感话题的书籍是在上面找不到的,毕竟中文store是属于中国区域的。
所以一些我想看的「禁书」还是得买上实体书。

但对于喜欢的书,我还是会在看完电子版之后,购入实体书。
**所以搬家对我来说是真的很累。

这是针对一些问我Kindle值不值入手的大家所回答的。
完全是根据个人需求哦。

---------- 我是清单分割线 ----------

这次会介绍7本书,类别没有特别局限。

《一九四二,饥饿中国》
孟磊、关国峰、郭小阳

本书所指的大饥荒,是继光绪三年之后河南面临过最严重的大饥荒,也是战乱所带带来的人为灾难。里面很多数据和实地采访令我深感印象,而因事情早已超过70年,加上文革时期大量文件被销毁,所以作者们花了很多时间在追踪。兵、旱、蝗、汤四打字重点划出了1942河南所面临的大灾难,更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。在这个资源过剩的年代,我们确实很难想象那些这样的日子,更遑论感同身受。

《窗里窗外》林青霞

是的,就是大家的女神林青霞所写的书。这本特别适合睡前阅读,里面都以散文呈现,可以说是图文并茂,记录了林青霞一些生活经历,还有过往在演艺圈里的趣事记录。她笔尖下的文笔真的挺温柔的,可以抚慰你精神紧绷的一天。后来,我也把这本书转赠给了另一个朋友,不知道她看完了吗?


《给美君的一封信——天长地久》龙应台
图片来源:amazon

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。这是我第一本获得龙应台亲笔签名的书,也是我第一次到他的签书会看见他本人的时候。说实话,我是真的紧张,好像小粉丝见偶像一般。对,我的偶像是这类型的。而书里的内容也没有让我失望,文字真的很细腻,也没有拖泥带水的节奏。明白了龙应台对上一代人的在艰难岁月里的感激之情,还有对下一代人放手的大智慧。

书名里的美君,就是龙应台的母亲,目前的她已老年失智。
这本书对于亲子关系有很大的帮助,推荐。

《地中海的眼泪》Melissa Fleming

「我们不是恐怖分子,我们是人,是像你们一样的人。」——朵亚,叙利亚难民。
这是书里最令我印象深刻,并且感到难受的一句话。
一本翻译文学,更是一段真实故事。
里面仔细地记录了叙利亚难民的生活,还有为求生而偷渡的高风险经历。

我们在看待难民议题的问题上,到底真正的投入了多少关注,又在评价之前有多少谅解?因为宗教、因为信仰,我们甚至可以将需要的弱势群体拒于门外,皆因他们和我们不属于「同类」。这让我不禁想,到底是人类的需求和同理心可以超越这样的「不同」,还是继续以「不同」当作忽视的理由。

《看见》柴静

不知道你是否看过一部关于北京PM2.5空气污染的纪录片?没错,是同一个作者。
这本书里有许多柴静当记者的心路历程,还有所见所闻。甚至在一些社会议题里面,要怎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,而是以一个冷静旁观的角色写出事实,并且让大众更贴近事实的真相。

有时候,在采访的过程里,我也容易混淆自己的情感与立场。这本书对我来说,实在是受益匪浅。更多的,是提醒,是客观。

《阵痛》张翎

这是一本蛮冷门的书,属于文学类。
但作者张翎却是挺厉害的人物,冯小刚导演所指导的电影《唐山大地震》,便是从她的作品《余震》所改编。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不同的年代背景描述女性,三代乱世,三个女人,可终究还是有在血液里带不走的相同。算是一本我挺喜欢的作品,很细腻,也有很多想象的空间,用孕育新的生命和代代相继的笔法,带出了许多不一样的故事。

《幸存女孩》Nadia Murad

「至今我依然认为,被迫处于恐惧而离乡背井,是人类所能面临最不正义的事情之一。」Nadia Murad

这也是一部翻译文学,也是一段真实故事。
看完这本书之后,大概觉得自己真的很无知,无知到居然不知道一个这么样的事实——这些年里伊拉克的亚兹迪人,因为宗教和信仰不同的关系,而被伊斯兰国恐怖组织ISIS进行种族灭绝和大屠杀。我知道这世界并不如此美好,在不同的地方依旧有战乱在发生,可我似乎太天真,而这样的天真和无知像是一道屏障,让我看不见这些「少数群体」。

宗教的初衷绝非是为了排除异己,发动战争。本来单纯的心灵寄托,现如今都被极端分子扭曲成了一种软武器,甚至是以此为名而发动大屠杀。而作为女性,看见书里作者经历的一切,更是深感悲痛。那样的羞辱与撕裂,绝非男性所能想象。

「男人被杀了,或许是失去了一条生命。可我们女人活着的每一天,都像是被重复杀死,抽进抽出的,是我们碎了的灵魂。」

---------- 我是结束的分割线 ----------

希望这段时间的你,也可以抽空培养阅读的兴趣。
MCO一个月,但转头已经进入了最后一个星期。
来看看点书吧!

最后,
为什么是7本呢?因为要去煮饭了,拜!

情緒傷害。

| on
8:59 AM
日常

MCO第幾天了?
已經算不清。
這些日子反倒比平常還更埋首於工作之間。
常常一天就不知道開了幾個會。
腦子總是轉個不停。

來回周旋於不同的人和想法之間。

為什麼那麼忙?
我也不確定。

曾經放棄過一切,為的就是那像風一樣不靠譜的諾言。
而後,也如自己預期般遭到了質疑。
可明知道是要撞牆的,卻還是一頭栽了進去。
那些難受,那些情緒,似乎讓我更篤定現在要走的路。

過去一段日子,因為身體關係而放下了很多工作。
我知道這是主要的原因之一。
但其實我更知道這是自己不想面對其他原因的唯一合理理由。

慶幸自己做了一些決定。
才拾起了那些被我遺忘的簡單滿足。

有些人、有些關係,無論多努力,終究也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。

而現在,生活裡終究還是有些小小的不如意。
可我終於想起了怎麼打從心底開心。
也終於擺脫了心裡頭那片陰霾。

其實不管好的還是壞的,終究是自己的一部分。
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,也都是不可少的每一個我。

人,常常會想,要是當初不這樣那樣,就好了。
這種想法也不是不可有,但也確實沒了什麼意義。

當下,才是最該被正視的。

人的一生會經歷過很多傷害。
有些人或許就不那麼幸運,可以一生平淡幸福到死去。

只是,我從來都不認同一件事。

合理化自己的傷害,把它包裝成一個「理由」去傷害身邊的人。
光明正大的,把自己的情緒丟給親近的人。
那樣的二度傷害其實對誰都無益。

最近看了一本翻譯文學《像鳥一樣飛向你的山》。
原書名叫《Educated》

裡面,有這麼一句話。
「有時候我們選擇疾病,是因為他對我們有利。」
我忘了原文是怎麼寫的,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

「我就是這樣啊,因為我受過這樣的傷害啊,你懂什麼啊。」
那樣的控訴總是參雜著許多的情緒。
像是淚水,或是咆哮。
而這樣的語句或許並不陌生。
或多或少的,總會出現在你的生活裡,甚至是身邊親近的人。

我們與情緒傷害的距離真的一點都不遠。

但其實,真要比慘的話,還真是沒完沒了呢。
有些事情,只是選擇不說。
但誰活著,還不帶點故事。

誰都不比誰來得「被傷害」得多啊。

我們渴望被理解,也渴望被愛。
可這樣的我們,卻同時在自己的心房外築起一座名為「被傷害過」的高牆。
牆外的人攀不上那座高牆,牆內的人選擇自怨自艾。

誰又比誰好過?

不想讓自己悲傷,那就要學會怎麼把自己的高牆慢慢卸下。
慢慢在生活裡累積美好的生活經驗。
去尋找生活裡那些令你快樂的小事。
學會換個角度去看待別人的真心。

一輩子那麼長,總會遇到好人和壞人。
但我相信你終會吸引到願意與你真誠相待的人。

不為什麼。
只因為你也願意開始真誠以待。

少一點質疑;少一點目的;少一點合理化。
多一點客觀;換一些角度。

重新出發。